2025年10月15日,教育部“三名计划”自动化名师工作室第二期线上教研活动成功实施。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自动化类国家级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指导、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,联合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、潍坊职业学院、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兄弟院校协同支持,聚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、思政品牌打造、名师团队培育及育人模式创新四大核心议题,为全国自动化领域职业教育工作者搭建了跨区域交流平台,共探专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活动由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官鑫老师主持,对参会专家与教师表示热烈欢迎,并介绍活动筹备情况。据悉,本次活动历经三周精心策划,设置4场主旨报告与互动研讨环节,每场报告后预留交流时间,确保参会者深度参与。来自全国多所职业院校的自动化类专业教师、名师工作室成员及企业代表齐聚云端,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、课程思政落地、师资团队建设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
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杨永红教授率先带来《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(以化工安全技术课程为例)》的报告。作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杨教授结合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经验,系统解析课程从资源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流程。她指出,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紧扣国家职教数字化战略,重构“基础安全理论+核心安全技术+虚拟仿真实训”课程体系,通过3D动画、虚拟仿真场景解决高危实操难题,同时建立“过程性评价+岗位性评价”多元考核机制,年服务企业培训超1000人次,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提升20%。报告中,杨教授还分享了课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——每年更新10%以上案例与题库,确保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。
紧接着,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魏国莲副教授以《“一院一特色”与全域覆盖——课程思政品牌化建设的区域实践样本》为题,分享区域特色思政建设经验。魏教授针对课程思政同质化、覆盖盲区等痛点,提出“顶层设计+特色打造+全域保障”实践框架:区域层面搭建跨校思政资源库,高校层面建立“学校明方向—学院出特色—专业融细节”三级标准,学院层面挖掘“学科基因”,如农环院聚焦“生态文明育人”、机电院突出“智造报国”。她以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》省级思政示范课为例,介绍如何融入“两弹一星”奉献精神、青藏铁路实干精神等“青海精神”,通过“五融四讲”教学模式(融入五种精神、讲好四类故事),实现思政与专业的自然融合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孙富教授带来《职业院校名师名团队建设经验分享》,结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实践经历,解析团队培育路径。孙教授介绍,学院以“双高计划”为契机,构建“师德师风为基、校企融合为径、项目助推为核”的团队建设体系:通过“青蓝工程”实现新老教师协同成长,联合企业共建“教学—科研—服务”共同体,近五年培育国家级名师名团队20个、省级36个,团队成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、新疆工匠4人。他特别强调“重大任务攻坚”对团队成长的推动作用,如依托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申报新双高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等,实现“以干促建”。
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素副教授压轴带来《破局 ・ 成长 ・ 赋能——教学创新团队“赛课融通、虚实共生”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》的报告。针对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,张教授介绍团队创新探索: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尺,引入特变电工、八钢集团真实项目; 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平台,让学生先在虚拟环境演练再实操;构建“课程涅槃—能力淬火—师生亮剑—基地蝶变”四维成长路径。该模式成效显著,学生获国赛二等奖3项、省级一等奖12项,教师团队两度斩获自治区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,实训基地年培训高技能人才超3500人次。
报告环节后,参会教师围绕“在线课程迭代机制”“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”“名师团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”等议题展开互动。本次线上教研活动的举办,为职业教育自动化领域发展注入多重价值。对教师而言,四位专家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可复制的“操作手册”,助力教师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;对院校而言,活动搭建了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,降低建设成本;对学生而言,活动成果将直接转化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,借助“虚实实训”夯实实操能力,依托“特色思政”树立职业理想。
活动最后,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官鑫老师表示,将持续完善线上教研平台,后续计划结合区域时差优化活动时间,并联合同济大学基地推出“名师讲堂”系列活动。教育部三名计划自动化名师工作室也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,深化跨校合作,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,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持续发力。
Copyright © 2014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
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济事楼256室,201804
院办电话:+86(21)69584739 招生电话:+86(21)69588731 传真:+86(21)695896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