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2日,教育部“三名计划”自动化名师工作室第三期线上教研活动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聚焦自动化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、专业群建设、课程改革三大核心方向,由多所职业院校协同参与,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、潍坊职业学院、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等院校的4位专家依次分享实践经验,为全国自动化类职业教育工作者搭建了跨区域交流平台,共探产教融合与育人模式创新路径。
活动伊始,主持人介绍了本次活动旨在破解职业教育自动化领域“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”“课程内容滞后技术迭代”等痛点,设置4场主旨报告与互动研讨环节,每场报告后预留提问时间。来自全国多所职业院校的自动化类专业教师、名师工作室成员及企业代表齐聚云端,围绕“大国工匠培育”“专业群建设”“模块化教学改革”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

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刘杰博士率先带来《电力类“大国工匠”的成长密码和职教启示》报告。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博士,刘博士以陶留海(中专→大专成长为特高压带电作业专家)、谢邦鹏(清华博士扎根一线获46项专利)、张黎明(硕士研究生研发200余项专利)三位电力行业大国工匠为例,提炼出“同心圆成长模型”——以“对职业的热爱、对质量的极致追求”为圆心,以“垂直深耕、产学研融合、创新引领”为中间层路径,最终实现“解决国家需求、培育人才梯队”的外层成就。基于此,他提出电力职业教育“三维育人模式”:通过“大师讲堂+工匠文化长廊”筑牢工匠之魂,通过“递进式实训+项目式学习”锻造工匠之能,通过“双师队伍+多元评价”营造工匠之场,助力学生成长为“陶留海式专才”“谢邦鹏式复合型人才”或“张黎明式创新人才”。


潍坊职业学院解永辉教授以《深化产教融合,赋能区域发展,高质量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群》为题,分享“双高”专业群建设经验。解教授介绍,该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聚焦区域智能制造需求,构建“双赛驱动、项目赋能”人才培养体系——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技术能力,以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创新思维,近十年获国赛一等奖24项、“互联网+”竞赛五金八银。在产教融合方面,与歌尔股份、天瑞重工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,年均完成零件加工500万件以上;开发13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,解决高危实操难题。同时,专业群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,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大学开展“3+1”联合培养,向加纳、乌干达等国输出课程标准7套,打造“工匠人才培养+产教融合示范+国际职教输出”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发展格局。


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刘凯院长带来《面向智能制造业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》报告。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失准的矛盾,刘院长介绍该校构建的“一体两核、四维支撑”培养体系:以“职业品德+技术知识+专业技能+身心健康+技艺审美创新”五维人才画像为“一体”定标;以“模块化课程重构”“双线交替小学期模式”为“两核”驱动——将三年培养拆分为18个小学期,实现“理论学习+虚拟仿真+企业实践”高频轮换;以“机制协同、资源集成、师资互通、评价多元”为“四维”保障。该模式成效显著,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15%,相关经验被《中国教育报》头版报道,获省部级技能大赛奖项150余项。


潍坊职业学院侯绪杰教授压轴分享《“一课多师,内外协同”PLC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》。针对传统PLC教学“教师通讲全程、技能碎片化”问题,侯教授介绍团队创新举措:组建“3名校内教师+3名企业专家”双元教学团队,按“基础认知→核心指令→综合应用”拆分模块,由不同专长教师分工授课;重构“岗课赛证”融合的课程内容,将企业真实项目(如智能仓储控制)、大赛案例融入教学;实施“三阶六步”课堂模式(课前导析→课中探练评→课后拓),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实现“虚实结合”实训。改革后,学生PLC应用能力显著提升,2024级试点班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较传统班级提高30%。
报告环节后,参会教师围绕“大国工匠培育路径”“产教融合深度推进”“模块化教学落地细节”展开互动。山东职业院校教师就“如何吸引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”提问,解永辉教授建议通过“共建课程机制+项目合作”实现校企共赢;河南职业院校教师关注“小学期模式下的学分认定”,刘凯院长分享该校“过程性评价+企业考核”的学分转化经验。互动氛围热烈,形成多项可落地的实践共识。
活动最后,主办方表示,后续将计划围绕“人工智能+自动化教学”“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”开展专题研讨。教育部“三名计划”自动化名师工作室也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,深化跨校合作,推动自动化类专业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。
Copyright © 2014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
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济事楼256室,201804
院办电话:+86(21)69584739 招生电话:+86(21)69588731 传真:+86(21)69589621